您現在的位置 > 教育資訊
給孩子立規矩總失?抓住這5個要點,比打罵管用 |
發布者:管理員 發布時間:2023/3/2 7:58:22 閱讀:156次 |
立規矩要趁早 很多家長發現立規矩沒用,是因為沒有抓住最好的時機。 在孩子小的時候比較縱容,認為年齡小,調皮搗蛋也沒事,長大再教。 結果孩子從小缺乏規矩的約束,養成了各種壞習慣,缺乏規則意識和秩序感,再想立規矩,阻力便會更大。 此外,3-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,6歲前又被稱為“潮濕的水泥期”,孩子可塑性最強,愿意聽家長話,規矩的執行效果更好。 否則,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自我意識越來越強,配合度也會下降。 因此,不想孩子越來越難管,立規矩一定要趁早。 在孩子1~2歲的時候,能夠聽懂大人話了,自我意識逐漸萌芽,就可以給孩子建立一些適當的規矩。 比如和孩子最密切相關的規矩: 不可以碰開水瓶、插線板; 早睡早起,午休,早晚刷牙;吃飯時必須坐在餐椅上,不能到處跑,不好好吃只能等到下一頓;飯前便后要洗手,愛干凈講衛生······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、小學了,要學習和遵守的規矩也就越來越多。 比如玩具玩完后要自己收拾好;只有周末可以玩手機、看電視,時長不超過30分鐘;每晚吃飯后是固定的閱讀時間;回家后先完成作業再吃東西和玩······ 有些家長覺得,孩子小的時候不應該用太多規矩限制他,要充分釋放天性。 這種想法是不負責任的。尊重孩子的天性,不意味著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。 當孩子的行為會對自身健康、習慣、性格發展不利,或是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時,這些行為就必須被規范。 比如:沒有節制地吃零食、不愿刷牙、動手打人、公共場所吵鬧······ 盡早將規則意識植入孩子心中,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、健全的人格,這才是真正對孩子負責。 2 立下規矩,要長期、堅定地執行 立下規矩,如果脫離了監督和執行,就是一紙空文。 現實生活中,我們經?吹竭@樣的情景: 說好的一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,孩子看完還要看,家長不允許,孩子就開始哭鬧、撒嬌,家長一心軟,就答應了。 其實孩子的每一次哭鬧、發脾氣、撒嬌,也是在試探家長的底線。 如果家長經常妥協,孩子就會發現家長的底線是可以動搖的,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,規則漸漸變成可有可無的擺設。 反之,家長每一次態度都很堅定,根據規矩來,那么孩子就會感覺到家長的底線是穩定的,以后不會再觸碰。 因此,給孩子立規矩,家長首先自己要內心堅定,認識到所立規矩的必要性。猶猶豫豫的心態,輕易妥協,通常都會以失敗告終。 另外,規矩要設置可執行的后果。 有的家長,把孩子違背規則后要承擔的后果設置得過高,比如,玩完玩具不收,以后就不給你買玩具了。 然而這樣苛刻的“懲罰措施”,一方面會引發孩子的抵抗心理,另一方面家長自己也難以做到,真的能忍住一直不給孩子買玩具嗎? 狠話說下了,最后又做不到,這樣一來,孩子更加不會把你定的規矩當回事。 因此,家長在立規矩時要多思考,設置一個合理的限度: 比如玩完玩具不整理,一個月內不再買新玩具;或者沒收最喜歡的玩具三天。 合理、可行的后果,有利于規矩長期、順利地執行下去。 3 帶著溫度和尊重,孩子更愿意配合 有些家長不管孩子的接受程度,自己想當然地定下一些規矩,結果孩子根本不服氣,執行起來肯定效果很差。 立規矩,不是家長單方面努力就能成的事,需要和孩子一起合作來完成。 一開始制定規矩時,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商量、探討,達成一致再確定下來。 孩子參與其中,會有一種自己做主的感覺,不是被迫服從,從而更樂意遵守。 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按照規則來做事? 因為孩子一開始就不認同那個規矩,沒有認識到規矩的重要性。 只有當孩子內心真正認同那個規矩,才會自覺地去遵守。 有些家長制定和解釋規則時,過于簡單粗暴,強迫孩子服從,就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心理,覺得守規矩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。 因此,家長需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和他說清楚:為什么要制定這個規矩?有什么作用?破壞了規矩后果是什么? 比如:睡前不刷牙,牙齒上殘留著一天下來的食物殘渣,會有很多細菌,腐蝕牙齒,導致蛀牙、牙疼,可能還要拔牙; 在幼兒園洗手、乘坐地鐵公交要排隊。因為插隊會讓別人等待的時間更長,對別人不公平,所以這樣的行為是不提倡的; 先認真、專注地把作業完成,后面會有大把的自由時間,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一直拖著,后面玩的時間就少了······ 通過這樣的解釋說明,孩子逐漸明白爸爸媽媽是為自己好,才會發自內心地愿意配合。 孩子認知水平有限,可能需要多次重復和提醒,規矩才能慢慢內化到孩子心中。 在這個過程中,家長控制好情緒,耐心、平和地和孩子溝通,比大吼大叫、發脾氣,效果更好。 4 家長做好榜樣,和孩子一起遵守 有些家長一邊給孩子立規矩,自己卻在破壞規矩: 要求孩子早睡,自己卻熬夜;不許孩子玩手機,自己卻總是抱著手機不放;告訴孩子在外面要排隊、遵守交通規則,卻為了趕時間帶著孩子插隊、闖紅燈······ 如果家長說一套,做一套,孩子也會開始輕視規矩,家長的話也會在孩子心里失去分量。 一句“你不讓我玩手機,你自己怎么玩?”就會讓家長陷入尷尬的境地。 所以,家長給孩子立下規矩,自己也要做好榜樣,言行一致,更能受到孩子的尊敬,通過親身示范,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。 5 家里人態度要一致 有位家長曾留言說: “給孩子立規矩,最煩的是家里的‘豬隊友’,成天幫倒忙。 說好的一天只能吃一次零食,孩子知道他爸好說話,想吃了就去找他,他每次都依著孩子,搞得孩子后面都不把我的話當回事了! 在立規矩這件事上,如果家里人態度不一致,孩子不知道到底該怎么做、該聽誰的,對規矩的認識也會模糊,規矩很快就會失效。 還會讓孩子變成“兩面派”,這個人滿足不了自己的愿望,就去找另一個好說話的人。 正如“手表定律”所揭示的道理: 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,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。 但當他戴著兩塊手表,卻很難確定準確的時間,看表的人失去了對時間的判斷。 給孩子立規矩,只能有一種聲音。 家里的大人們要協商溝通好,明確好家里的規矩,站在統一戰線,有分歧了也不要當著孩子面爭吵,私下處理,這樣才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。 最后,立規矩是一件長期的事情,不能急于求成。 家長充滿耐心,以周、月、甚至是年為單位,堅定地守住底線,做好上述5個要點,相信養出一個優秀、自律的孩子,不是什么難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