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9歲前,父母別做的7件事 |
發布者:管理員 發布時間:2022/11/17 12:40:33 閱讀:352次 |
一、過度重視早期教育,卻沒有配合腦部發展的階段。 二、脫口說出“你很糟耶”、“為什么這點事都做不好”等否定評論。 三、輕忽健康飲食的重要。 四、總是幫孩子收拾妥當,孩子無法借由收拾培養自立能力。 五、對孩子過度保護,孩子缺乏接受挑戰的積極度。 六、忽略孩子也有自己的步調,總是催促“快一點”。 七、只重視自己孩子的幸福,少了對其他小孩的關懷。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,父母不一定要當嚴厲的教練,也可是熱情加油的啦啦隊長。 【推薦讀】 滋養孩子心靈的5種話語 作者/本田千織 教養孩子時,爸媽一定要使用五種重要的話語,包括“愛的話語”、“打招呼的話語”、“感謝的話語”、“請求的話語”、“道歉的話語”,滋養孩子稚嫩的心靈。 少了任何一種,孩子的人際關系都無法順利。請務必把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,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積極的人生。 1.愛的話語:“好喜歡”十肢體接觸,帶來幸福 “愛的話語”可以直接給予孩子肯定,孩子的潛意識里會在留下許多寶貴的訊息。 洗澡的時候,請磨蹭孩子的臉頰,“好喜歡你喔”。睡覺前,可以親親孩子,“晚安,你是媽媽最寶貝的 ○○”。我想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這樣的機會。 即使孩子長大,也要常告訴孩子:“你出生時,我真的好高興!奔夷冈诔砷L過程中,外婆完全沒有對她說這類的話;蛟S因為自己有過寂寞的經驗,她常不斷告訴我“我愛你”、“你出生的時候,我高興到覺得自己死了也無所謂”等話語,多到幾乎讓人吃不消。 在臉頰上親吻,或擁抱都是家常便飯。當然還有許多愛的話語,都帶來“爸媽非常需要我”、“要是我不在,爸媽一定會很難過”的訊息。 我在中學、高中、大學時期,曾經是班上霸凌的對象。幸好,在每一段時期,除了欺負我的人外,我還有許多朋友,陪我一起度過難關。 但是,真正支持我的力量,其實來自父母親從小就不斷給予我的許多“愛的話語”。 霸凌會給孩子“你最好消失算了!”、“你這個人很煩耶!”,甚至還有“你干脆死了算了!”這類可怕的負面訊息。這種時候,那些在心(潛意識)里累積的“愛的話語”,就能拯救你的孩子。 “你最好消失算了!” → “沒關系,我可以到需要我的爸媽身邊去! “你這個人很煩耶!” → “可是我爸媽說他們很需要我! “你干脆死了算了!” → “我可是爸媽的寶貝!要是我死了,他們會有多難過。我才不要死呢!” “愛的話語”足以支持孩子動搖的心。相反地,如果換作是一個從沒有接收過“愛的話語”的孩子,又會如何呢? “你最好消失算了!” → “也對。反正沒有人需要我?” “你這個人很煩耶!” → “對了,爸媽好像也常對我生氣?” “你干脆死了算了!” → “說不定我真的應該死了算了……” 一旦陷入這種思考回路,即使最后終于找到逃生口,也要經歷相當苦痛的掙扎。身在現今的時代,想要完全做到“零霸凌”,并非易事。那么至少要培養孩子“即使遭受欺負時,能對抗對方言語暴力的力量”。 日本一直有種講究體察的文化,認為有些事不需要用言語傳達,“對方也應該了解”。不過,我認為這都是大人的自大表現。 第二章提過,語言只占了溝通要素的百分之七。說話時發出的聲音和語調、口氣等,占了百分之三十八。至于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五則是肢體語言,不過,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會連“我好喜歡你”都不說,就突然緊緊抱住對方吧? 無言+擁抱的行為,比起語言+行為所感受到的“因為對方愛我,所以擁抱我”訊息,反而會給人“是不是因為對方愛我,所以擁抱我?應該是吧”的疑問。雖然“說至少比什么都不做來得好”,不過效果就弱了許多。 當然,如果是一個接受過堆積成山的“愛的話語”的孩子,或許會主動做出正面的解讀:“這個人是喜歡我,所以才擁抱我的!”可是如果沒有“愛的話語”的經驗,孩子則很難把行為和心情連結在一起。 更重要的是,認為“即使不用語言傳達,對方也可以了解”的人,多半缺乏用言語傳達和身體表達的經驗。 大人心中有“我愛你”、“你很重要”等感受,但是卻深深藏在心中,沒有表達出來,卻要求一個人生經驗還很淺的孩子“察覺”這些情感,實在太強人所難了。 我想我的外婆一定也很愛我的母親,但是她并沒有把愛表達出來,所以對方才會感受不到。家母常說:“話不說出口,就很難傳達!彼徒o我難以計數的“愛的話語”當做禮物。請你也一樣,把“愛的話語”當做禮物,送給心愛的孩子。 “不過這種話平時很少說,真是難為情!辈,這可不是害羞的時候。接收愈多“愛的話語”,愈能提升孩子生存的力量。請把這種航行人生大海所需的最佳能量,當做禮物送給孩子。 2.打招呼的話語:“我開動了!”享用美味的餐點 每天的招呼問候,你確實做到了嗎? 不管是親子、夫婦之間,或是附近的鄰居以及職場。早上起來,到睡覺之前,生活中需要各種打招呼的話語。 ①早安 ②我開動了,我吃飽了 ③我出門了,路上小心 ④你好,再見 ⑤我回來了,歡迎回家 ⑥辛苦了 ⑦晚安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,孩子會仔細觀察自己的父母親,把父母親當成人生的范本。 父母親如果沒有打招呼的習慣,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這么做也沒關系。即使在融入團體生活之后,被教導應該要打招呼,對于一個生長在沒有打招呼習慣家庭的孩子,光要說“我回來了”,就覺得很難為情。我最不滿意外子的就是他不打招呼這件事。在外面明明會說,對家人卻說不出口。我努力做菜,他卻連一句“我開動了”也不肯說,讓我愈想愈難過。最近,我搬出孩子的理由,他才終于養成打招呼的習慣。 打招呼具有潤滑人際關系的力量。請務必趁著孩子還小,會下意識模仿家長的時期,以身作則,養成他們打招呼的習慣。 孩子上托兒所、幼稚園、小學后,可能會突然提醒你,“媽媽,吃飯前要說『我開動了』喔”。 雖然只是一時沒注意,也不要跟孩子說,“真啰唆,我只是不小心忘了啊”,而是溫柔回應孩子,“你說得沒錯,是媽媽忘記了。謝謝你提醒我。我開動了!”這么一來,孩子也會覺得“打招呼果然很重要”(我經常被女兒提醒,然后這樣回應她)。 3.感謝的話語:一句“謝謝你”,帶來甜美的笑臉 當我們為別人做了什么的時候,與其對方說,“真不好意思麻煩你”,聽到“謝謝你幫我這么大的忙”,是不是更高興呢?“謝謝你”這句話里,包含著“有你在真是太好了!、“因為有你我才能夠更幸!钡恼嬗嵪。 “我可以幫最愛的媽媽盡一份力! “我努力幫忙,可以讓爸爸開心! 自己的行為能帶給對方快樂,還能讓對方向自己道謝,是相當美好的經驗。這種快樂會讓人上癮,孩子會努力成為一個能讓別人向自己道謝的人。 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,“謝謝你生來當媽媽的小孩!庇變簳r期在換衣服的時候,懂得自已把手抬起來,“哇,這樣好好脫唷。你真是幫了媽媽大忙。謝謝你”。 孩子長大后,會幫忙端菜或幫忙收碗盤等。只要孩子幫了一點忙,父母就該不厭其煩地對他們說:“謝謝你,真是幫了大忙! 在日常生活中,有好多說“謝謝”的機會,不要放過這些時機,馬上露出笑臉說“謝謝”。 “話是這么說啦,可是照顧孩子很費神,照料每天的生活都來不及了,怎么還會有心情露出笑臉說『謝謝』呢!币苍S有人會這么想。但是,各位就當被我騙一次,試著露出笑臉說“謝謝”,就算笑臉有點僵硬也無所謂。 我想,你的孩子一定會露出非常高興的表情,說不定還會有點難為情呢。但是孩子的心里一定很開心。聽到這句“謝謝”,讓孩子有了正向的體驗,以后還會更加努力付出。 具體來說,幫忙端菜聽到爸媽的“感謝”,為了還想再聽到一次,隔天還會繼續幫忙;因為幫忙照顧弟妹而聽到爸媽說“謝謝你對弟弟妹妹這么好”,孩子也會想要繼續友愛弟妹。 雖然對孩子說“謝謝”,并不是為了讓孩子依照自己意志做事,但是當孩子確實表現出如同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時,父母打從心里的一句“謝謝”,將更容易引導孩子重復做出正向的行為。 愈是忙碌,就愈要善用孩子的習性。只要微笑說聲“謝謝”,說不定,就能減少一件生活煩惱事呢。 4.請求的話語:孩子很喜歡“拜托”和被依賴 孩子并不是只需要被人呵護。即使年紀還小,也要讓孩子知道,他們有能力幫助別人。 其實,孩子是很喜歡被別人依賴的!敖憬,好厲害喔!”比自己小的孩子,用崇拜的眼光看著自己,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呵護他! ○○拜托你,可以幫我這個忙嗎?”聽到這句話,孩子眼里也會露出光芒說:“好!” 當需要孩子幫忙的時候,可以先拜托孩子,“媽媽現在有點忙,想請你幫個忙。拜托你”,等完成后,再發自內心地說出“謝謝”。 兩種技巧配套使用,效果更顯著。聽到媽媽的請求,孩子會覺得“我可以幫媽媽的忙!”,帶來了成就感;事后又聽到媽媽對自己說“謝謝”,感到很開心。 孩子也要練習付出。身為家中的一分子,應該要有自己負責的工作。 請試著用這種心態,對孩子說出“請求”的話語:“排筷子是你的工作喔!辈贿^,一開始孩子可能無法排得很好,或許經常會掉到餐桌下。不過,孩子的學習能力遠比大人想像的還要驚人,不久就能上手,成為好幫手。 5.道歉的話語:能坦率說出“對不起”的孩子 當自己做錯事時,你會不會向孩子道歉呢?雖然心里覺得該道歉,是不是總覺得很尷尬,最后只好假裝沒這回事?但是,“剛剛很對不起”,這簡單一句話,卻可以有效地撫慰孩子的心。 孩子跟平常一樣亂丟東西,但是今天的我卻比平時更容易動怒。心里清楚,錯的明明不是孩子……生活中一定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吧。家有小小孩的媽媽,有太多讓自己心煩氣躁的理由: ●小孩半夜哭個不停,導致媽媽睡眠不足。 ●生理期快來了,莫名地焦躁心煩。 ●先生周末在家睡一整天。 ●在公司被老板罵。 ●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優秀。 我就經常這樣遷怒到孩子身上,但是這些理由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啊。其中,有一項是我改不掉的弱點,那就是睡眠不足時,馬上就會失去耐性。平常遇到一點點心煩事,還不至于發怒,但只要睡眠不足,就會耐心頓失,一回神,才發現自己已經在對孩子發脾氣。 不過,說是發脾氣,也并不是沒來由地突然發怒,而是比平常更容易動怒:“不是叫你吃飯了嗎!不想馬上過來就算了,至少要回答啊,不是講過好多次了嗎!” 然而,教養孩子時,最重要的是一貫的教養原則。不管任何時候,要主張“錯的事就是錯的”、“對的事就是對的”,不能輕易變更。我“因為睡眠不足而焦躁心煩,所以比平常更生氣”,很明顯就是缺乏一致的教養原則。 如果媽媽經常喜怒無常,久而久之,孩子會養成看大人臉色做事的習慣。 “今天媽媽心情不錯,這一點小事,一定不會被罵吧?” “母親好像很煩躁,還是小心點好! 當孩子的判斷基準變成媽媽的臉色,管教就會出了問題。比方說,收拾玩具,并不是因為“媽媽會生氣”吧?而是因為“自己拿出來的東西,要自己收拾”這個規則。 亂對孩子發脾氣,總是讓我相當后悔。于是我遵照“覺得自己做錯事,馬上坦率道歉”的原則,等怒氣平息后,盡快找女兒道歉。 “小紗,剛剛真是對不起。因為媽媽有點累! 重點在于,不只要說出“對不起”等道歉的話語,更要告訴孩子自己失控的原因。讓孩子知道原因不是她,而是媽媽自己,孩子才會更加放心。不要因為對方是孩子,所以猶豫不決,而是由衷地道歉。 “沒關系,我原諒你!迸畠嚎偸菚盟鹑缣焓拱闫届o的表情和溫柔的聲音對我說。雖然覺得難為情,但是孩子知道“媽媽因為很累,所以對我發脾氣,但并不是因為我不好”,所以心情也能很平靜。 不過在這樣“對不起”、“沒關系”的對話結束后,有時我還會再多加一句,例如:“可是小紗啊,以后聽到媽媽叫你,一定要回答喔!迸畠耗昙o還小,所以我總是緊緊抱著她,磨蹭著她的臉頰,用相當溫柔的聲音這樣補充。女兒因為習慣了我這樣的互動方式,所以也確實地反省,然后認真回答:“嗯,小紗也很對不起! 許多大人都不擅長道歉,像外子就是如此。由于我不斷向他強調道歉的重要性,現在他面對孩子們的時候,總算可以順利地說出“對不起”。 女兒跟外子不同,因為我總是很習慣對她說“對不起”,現在她已是個能坦率表達歉意,說出“對不起”的孩子。有起床氣的女兒要是午睡沒睡好,在大鬧一番脾氣之后,會對我說好幾次,“媽媽,我剛剛亂發脾氣,真是對不起!薄拔覄倓傄恢闭f討厭討厭,對不起! 聽到這些跟自己口氣很類似的道歉,我回想自己的行為,心想:“啊,我一定經常這樣事后才道歉吧!辈贿^,我相信這種承認自己不對,說聲“對不起”坦承道歉的能力,出社會之后,都將成為她在人際溝通上的潤滑劑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