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青少年要“管大放小”,什么是大、什么是小,如何拿捏? |
發布者:管理員 發布時間:2022/11/10 9:24:03 閱讀:358次 |
青少年雖然還沒完全成熟,但卻渴望被當作成人看待;他們會透過各種“自以為”的方式,來展現自我價值,并爭取獨立自主的空間。 當家長對他們的生活干涉過多,不斷提醒、碎念,只會讓青少年感到很煩;要不是消極配合,就是積極對抗。這些都只會讓親子之間的相處品質,不斷走下坡。 管大放小、減少干涉的目的有二: (一)避免過多的親子沖突,在重要時刻能與孩子保持順暢溝通。 (二)傳遞出對孩子的信任,讓孩子被視為是能自我管理的個體。 然而,令家長頭痛的,是什么算“大事”,什么算“小事”? 說真的,沒有標準答案。若真要有定義的話,我認為是:“凡會對自己、他人或眾人造成妨礙或傷害的”就算大事,其他的,都是小事。 還是很模糊嗎?事實上,決定大事小事、要管不管,你必須掌握幾個原則: (一)讓孩子參與規范建立的過程 家長需要先想清楚:“絕對不能接受的是什么?”,厘清你的底線,把原則和孩子說清楚、講明白。同時,也邀請孩子共同討論規范訂立的過程。 例如,也許你無法接受孩子每天玩手機超過兩小時,這是底線。然而,玩手機的時段、如何使用手機、手機使用的內容,則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擁有些主導權,而非只是被迫遵守規定而已。 (二)自我探問:“我在擔心什么?” 家長常糾結于一些瑣碎的事情上,常見的包括:起床要折棉被、房間要自己打掃、吃飯的時候手要放在桌上、看到長輩要打招呼、穿著不能過度暴露……等。 老實說,孩子大了,很多事情,他可以決定要怎么做。如果你每件事都要管認真盯,會很累的。問題是,不管不盯,心里很不安。 那么,你得問問自己:“如果孩子沒有……,我擔心的是什么?”再思考一下,這些擔心是合理的嗎?必要的嗎?以及,為什么我會如此擔心?現在若沒要求,以后真的就會完蛋了嗎? (三)在限制要求與親子關系間取得平衡 有時候,我們得在限制孩子言行與親子關系之間,找到一個平衡。青少年不喜歡大人管太多,干涉過多,常會引發親子沖突,長期下來,關系緊繃。 于是,孩子漸漸不愿意和我們分享心事,遇到困難了也不愿意求助。在關鍵時刻,家長無從發揮自己的影響力,孩子也得不到大人的協助。 (四)青少年更需要的是正向鼓勵 比起不斷提醒與限制:“你不要……”、“不可以……”、“拜托你別……”,青少年更想得到的是肯定與贊賞。 你需要善用正向聚焦的技巧,觀察孩子那些有做到、做得到或有進步的細微之處,具體地說出來,表達肯定與欣賞。 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價,同時感覺到被接納,而更愿意選擇做出正確的決定。 |